2024年8月,位于汝城县新城区的机关第二幼儿园正式开园。作为汝城县人民政府重点打造的公办普惠性幼儿园,她凭借全县领先的硬件设施和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的园本课程,迅速成为当地学
前教育领域的一颗新星。这里没有照本宣科的传统课堂,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在春分日观察植物抽芽、在秋分时动手制作桂花糕、在冬至日围炉诵读古诗的场景。这所幼儿园以“活态传承”为核心理念,将节气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点滴,让传统文化在幼小心灵中生根发芽。
从自然到课堂:让节气文化“活”起来。走进汝城县机关第二幼儿园,各班级的“节气墙”吸引眼球:立春的柳枝、清明的纸鸢、霜降的菊花、大雪的冰画……这些由师生共同创作的手工作品,记录着四季流转的痕迹。“我们希望孩子不是被动背诵节气歌谣,而是通过触摸、体验、创造,真正理解节气与生活的关联。”副园长朱慧婷介绍道。
依托新城区的开阔空间,幼儿园设计了“四时农园”特色区域。每个班级都有一块专属种植地,孩子们在惊蛰前后松土播种,夏至时观察番茄成熟,霜降后采摘红薯。分园中一班教师郭兴芳分享了一个细节:去年立冬,孩子们发现菜地里的白菜被霜打蔫了,便自发讨论起“为什么冬天植物长得慢”,这种源于真实场景的探究,正是节气课程的设计初衷。
更令人称道的是,幼儿园将汝城本土民俗与节气相结合。节气不仅是时间符号,更是承载地域文化的载体,例如春分时,孩子们用汝城特产的竹篾编织“竖蛋架”,体验“春分立蛋”习俗;秋分丰收季,家长带着自制的酸枣糕走进课堂,讲述祖辈“贴秋膘”的故事。
从体验到传承:在游戏中唤醒文化基因。“妈妈你看,这是我做的‘雨水项链’!”5岁的朵朵举着一串用黏土捏成的雨滴形挂饰兴奋地说。在“节气工坊”里,这样的创意随处可见:立春时用黏土搓揉成迎春花,小满时用麦秆编织昆虫,大寒时用蜡笔绘制“九九消寒图”。教师们将传统技艺简化为适合幼儿的操作步骤,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知节气美学。
节气课程还注重多元化整合。语言活动中,教师用《月令七十二候》的物候变化编写童谣;科学探索时,孩子们通过测量冬至日影长度理解地球公转;艺术课上,水墨画与节气诗词相辅相成。
这种“活态传承”的理念甚至延伸到了家庭。幼儿园每月推出“节气亲子任务卡”,鼓励家长带孩子夜观星象、腌制秋菜、制作节气手账。一位父亲在家长会上坦言:“过去觉得节气是‘老黄历’,现在陪孩子捡落叶、数星星,才发现这些传统里藏着这么多智慧。”
让文化传承从“第一粒纽扣”开始。幼儿阶段的文化启蒙,关乎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色。汝城县机关第二幼儿园的实践证明,传统文化教育不必拘泥于诵读经典,用儿童化的方式激活文化基因,更能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今,在汝城县机关第二幼儿园,节气不仅是教学主题,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4 月 2日,户外小厨房飘散着艾草清香,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制作清明青团。作为“节气食育课程” 的重要一环,幼儿园将二十四节气与传统饮食文化深度融合,通过 “种植 - 采摘 - 烹饪 - 分享”全流程实践,让幼儿感受自然韵律与传统文化魅力。
活动以四季为轴,春季开展“春卷”“青团”制作,幼儿亲自采摘野菜;夏季制作“薄荷凉粉”“绿豆汤”,学习防暑知识;秋季体验 “焦糖烤红薯”“腌萝卜干 ”,理解丰收意义;冬季开展“冬至彩色饺子”“小寒八宝粥”活动,传承团圆文化。孩子们在揉面、搅拌、烘焙中锻炼动手能力,通过观察植物生长、记录制作过程,将科学探究与生活教育有机结合。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教幼儿学节气”时,党支部书记、园长何瑶给出了朴素而深刻的答案:“我们播种的不是知识,而是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心。当孩子们长大后,无论走到哪里,那些曾在春日放飞的风筝、在秋夜仰望的星河、在冬日分享的饺子,都会成为他们血脉中永远的文化乡愁。”
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汝城县机关第二幼儿园用行动证明: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可以从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