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幼儿园教育体系中,游戏能满足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需要,而玩具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传递给儿童社会文化、科学技术、艺术、教育等信息的工具,可以提高儿童智力和协调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在游戏的进程中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玩具 游戏 价值
游戏是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它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因而把玩具与游戏结合在一起进行考察,无疑是正确解释玩具价值的重要途径。
游戏是儿童真实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儿童的游戏离不开玩具,这就是玩具价值的体现。对关注儿童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来说,游戏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而玩具正是这一切的纽带。从柏拉图到裴斯泰洛齐,从夸美纽斯到卢梭,从福禄倍尔到杜威,西方历史上不少教育家都对此作过深入的研究。胡森在其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对玩具的教育功能也作了简明扼要的归纳。他认为,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玩具进行游戏,能培养儿童简单的身体协调,简单的身体适应、较复杂的身体协调、记忆、创造性、预见技能、掩饰技能、配合、规则指导行为,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勤奋、自我牺牲和勇敢等能力和品性。
一、玩具对游戏起着促进作用,是发起游戏的起因
我国著名幼教专家陈鹤琴曾经指出:“小孩子玩,很少是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儿童在缺乏玩具的情景下,很难将已有的经验调动出来,因为儿童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的行为往往受当前事物的影响。通过多种玩具性与游戏性的体验活动,可以使孩子乐观开朗,使儿童活泼向上的情绪情感得到发展。
作为游戏的物质基础,玩具一方面具有工具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对游戏的内容和性质产生影响。玩具材料的提供与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材料与游戏关系角度讲,不同的游戏材料会使幼儿产生不同的游戏方式。如泥土、沙水多引发独自及平行游戏;积木及其塑料插片玩具多引发结构游戏;模拟物多引发象征性游戏。游戏活动是儿童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和模仿,是儿童练习已经习得的经验与技能的方式。当儿童从玩具身上看到自己熟悉的东西,就有欲望将自己已有的相关经验和所见所想展现出来,于是,游戏活动的开始便有了内在动力,有了发生的可能性。对于儿童而言,玩具是他们的伙伴,而非冷漠的没有知觉的物理实体,能帮助儿童创造性的领悟现有生活经验,不管是物品或是纯粹的幻觉,都被儿童打上了人格化的烙印,留下了他们自己生命的痕迹。心理学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正处于动作思维或直观思维阶段,他们是“行动派”,停止了对外界物体的动作就停止了对该物体的思考。因此,儿童只有通过对玩具的感知、触摸和摆弄,才会引起相应的心理活动和体验,为游戏活动的发生与开展准备各种心理条件。例如,幼儿看见“洋娃娃”,就想玩“过家家”的游戏;看见玩具“小汽车”,就想成为“司机”,这都是玩具所引发的儿童游戏活动的心理动力。在现实中或许被称做是虚构的,然而在他们心里却无比真实,因为它激荡起了他们最真切的喜怒哀乐,玩具作为手段而铺展的人与世界的距离消失了,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弥合了活动手段和目的的鸿沟。
二、玩具在游戏中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玩具所提供的丰富信息可以丰富幼儿自然、社会方面的知识,扩大其知识面,对于提高儿童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需借助具体的材料和直接的感性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言语陈述的材料,其学习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直觉思维的特点,传统的“接受学习”并不适合幼儿这一特定的年龄阶段,通过玩具这一桥梁,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发现学习”,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正切合了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从而成为幼儿最佳的学习方式,成为幼儿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
玩具在游中激发幼儿求知欲,发展幼儿创造力,想象力。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幼儿在玩玩具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探究玩具的玩法或者一组玩具玩出不同组合的游戏。教师在游戏中提供合适的玩具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促使幼儿边玩边想,发现玩具的玩法并融入到游戏中进行玩耍。游戏中通过使用玩具材料,幼儿充分感知各种材料的性能,逐渐发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发展儿童判断、推理、归纳等能力从而促使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概括、抽象发展,由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例如:插装类玩具因为颜色鲜艳,变化形式多样,插接后能直接作为玩具玩耍,深受儿童的喜爱。幼儿通过玩玩具,并将玩具运用到游戏中去的过程使得创造力初步萌芽,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挖掘了幼儿潜在的创造力,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在建构游戏中,小班幼儿喜欢颜色鲜艳的雪花片或者积木,中班、大班的幼儿开始考虑他们建构作品时候的造型和整体的颜色搭配;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选择玩具开展游戏或者布置情境进行游戏都体现着幼儿对美得追求,例如:玩“娃娃家”,幼儿对自己小家的布置,小床放在哪里,小桌子放哪里,不仅让幼儿有一个空间感,更多的是美的概念在影响着幼儿的行动。开展幼儿自制玩具的游戏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幼儿从构思作品的造型到装饰作品运用到美工技巧,无形中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幼儿美的概念得到培养。
玩具又是实物的替代物,现实环境中的一切都可以用玩具表现。通过游戏,玩具可以扩大幼儿眼界,变换内容,增长知识和增强体力;通过摆弄玩具,提高了游戏质量,幼儿认识了玩具的特点、性能、用法,从而使幼儿记忆、注意力、思维和审美的能力获得发展。
三、在游戏中合理运用玩具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心理学家莫森认为,幼儿的社会化包括学习社会情绪、自我意识、同伴关系等。玩具在游戏中经常成为儿童的交往中介或媒介,儿童之间常会通过某件玩具而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例如,儿童为了争抢同一个玩具而发生冲突,此时,儿童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将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学会了谦让,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技能等,促进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玩具是儿童的“伙伴”、要好的“朋友”,以玩具为媒介,发展了儿童的友谊,丰富了儿童的情感体验,儿童在游戏中通过玩具的作用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态度,学会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态度,无形中发展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同时,幼儿的活动和交往的需求得到满足,培养了幼儿与他人友好协作的能力。在与同伴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技巧,尊重他人的权益,轮流享用玩具。当纠纷发生时,幼儿会在游戏中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妥善解决问题,社会交往能力得以发展。例如,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利用玩具开展的角色扮演是幼儿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最好的实践机会,而游戏情节的开展过程正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幼儿学会了“你好、请、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甚至变换角色来开展游戏,使得幼儿体会别人的情感;在规则游戏中,幼儿频繁地与玩具接触,有规则的管理、取拿、存放、展示玩具,使幼儿在长期的活动中逐渐养成了整齐、有序、爱护财物的习惯。游戏完成以后对玩具的收拾整理,逐步使幼儿理解、懂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事,别人不能替代。同时,因为是幼儿自己独立完成的,满足了要当大人的愿望,增强了自信心和自尊心,逐步摆脱了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向社会性的合作发展。
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幼儿分享、公正、自律、诚实、责任、关爱等道德行为和态度等优秀品德通过幼儿自身活动与玩具的交互作用而得以发展。游戏过程中,儿童在现实中遭到的消极情绪需要得到宣泄和消除,这种需要在游戏中可以得到满足,有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地成长。比如有的幼儿孤僻不爱动、沉默寡言、不合群,教师引导其选择动态的玩具(声控车),使得幼儿在轻松、自由、不受压制的环境中追逐飞机、汽车、坦克等玩具车,并学着在愉快的氛围中让其他幼儿加入到游戏中一同操作,使幼儿养成活泼开朗的个性,促使幼儿乐于参加活动,融入到集体中,乐于帮助别人,养成关心他人的高尚品德。游戏结束后,收拾玩具,将物品放回原处,这又是责任感的训练。由此可见,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并且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感和能力感,从而促进了幼儿良好个性的发展,引发幼儿积极、快乐的情绪、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幼儿的性格。这种能力和品德培养的双奏效的活动,增强了幼儿将来走向社会时应有的适应能力。
不管是在角色游戏还是建构游戏、规则游戏中,合理的利用玩具能帮助幼儿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培养幼儿专注、自主、自信、活泼的良好品质。玩具作为一个中介物或者替代物引发的游戏能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社会角色。由此可见,幼儿的社会性伴随着玩具这一具体的实物不断的得到发展和提升。
当然,玩具并不总是体现出积极的一面,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必须警惕不良玩具对幼儿产生的负面影响,许多在造型设计和使用功能上承载有性、恐怖、暴力、迷信等内容或情趣的“另类玩具”不但不能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到有益作用,甚至可能在他们的心理上留下阴影,而这种影阴甚至可能深深地埋藏在他们的内心,在潜意识上影响他们的成长发育甚至成年后的心理健康。
玩具以其生动的形象、鲜艳的色彩和奇特的声响吸引着儿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以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帮助幼儿认识周围世界,丰富其想象,启迪其智慧。玩具一旦被植入游戏的土壤,就被烙上了游戏的印记,渗透了游戏的因素,体现了游戏的价值。而玩具与游戏的融合点越多,融合面越广,玩具之于游戏的价值就愈发突出。玩具在游戏中的价值不仅体现于它可作为教育教学手段的工具,更是整个的教育教学自始至终都不可疏略的一种童年精神。
参考资料:
1、旺荃《幼儿园活动区玩具配备实用手册》
2、许政涛《幼儿园玩具与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