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中关村二小发生的校园霸凌事件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广泛关注,受到欺负的学生家长在网上指出孩子遭受同学霸凌,被同学扔厕所垃圾筐,尿和擦过大便的纸洒了孩子一身,孩子因此精神受到伤害,被医生诊断为中度焦虑和中度抑郁。家长因此事找到学校却被老师定性为“孩子间开了一个过分玩笑”。对方家长则称只是孩子小淘气。至今受到霸凌的孩子仍未返学。学生的父亲10日表示事件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孩子情绪尚不稳定。 “我们现在需要更多时间去专心陪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面对孩子,带他走出境。
校方回应
被霸凌学生家长写下《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文章疯传网络,文章中详细论述了孩子遭受霸凌的细节,家长向教委反映情况后,被学校有关领导责骂,并且称道受霸凌者的家长是一个过分的家长:“孩子在学校受伤就该学校管,家长不应该有意见;要求对方家长道歉是不对的。”文章一出,学校表示针对近期网络上出现的关于我校以及相关事件的不实言论,将保留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学生及学校声誉,并追究相关主体责任的权利”,并呼吁“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维护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的角度出发,让教育问题回归校园进行处理。”
市教委
北京市教委负责人12月11日表示:“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孩子的身心健康不仅是家长所盼望的,更是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首都教育系统将从一切为了孩子身心健康出发的角度,高度重视,主动工作。发现问题,严肃对待,妥善处理。” 北京市教委同时呼吁,关注事件中每一个孩子的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的疏导。每一位关心孩子身心健康的成年人,教育好身边的孩子,不做有害他人的事情。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阮齐林谈到发生这样的事是多方的责任,从心理层面上说,欺负者与被欺负者对“欺负”这件事情是认可的,欺负者不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被欺负者通常也因害怕而默默承受和不敢反抗。校园欺凌涉及到人性中潜在的兽性,关键是看家长、学校和社会有没有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阮齐林也提出校园欺凌不是存在于一个国家的现象,也不是当下才有的行为,想要得到改变,家庭和学校进行基本的仁爱教育是基础,小学时期正是树立和培养素质文化的重点阶段。家长在此阶段应关心孩子的行为变化,老师应避免对学生使用“熊孩子”“笨孩子”等称呼,对班上成绩优秀与处于下游的同学都要进行表扬和鼓励。心理教育工作者钟秉颖表示,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并不是一个偶然的行为,而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应该关注发生欺凌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如何产生的?”
据统计,2014年至2015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共43起。其中,2015年3月以来就有26起。校园欺凌频发的原因是什么?出现校园欺凌事件如何追责?面对校园欺凌,社会还有哪些短板有待补齐?上小学的孩子是一张白纸,发生校园欺凌这样的事情,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应该检讨,有没有从小给孩子一个自尊自重自强的教育,重视孩子内心的成长。校园欺凌案件频发背后应探讨的并不是一己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