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odal

【案例背景】

廷彦是一位社交能力比较强的男生,他善于与人交往,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同伴们的动机和需求。在益智区,原本靠运气才能赢的飞行棋游戏,却被他的社交能力打破了这个定律。原来下棋,不止是靠投掷子,还要靠个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魅力。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大多会注意社会适应性稍差一点的幼儿,受欢迎幼儿就不需要我们关注了吗?我在翻阅图书和期刊的时候,发现针对受欢迎幼儿的教育的内容较少,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发现这一方面的研究较少。面对那些“聪明得不可思议”的幼儿,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案例描述】

在大班区域活动—益智区中,男生亚亚、炫宇及女生然然,选择玩“飞行棋”。他们拿好棋子坐下后,亚亚发现少了一个人,他看了看周围,突然向廷彦招手,并面露笑容地对他说道:“廷彦,快来,我们就差一个人了。”炫宇和然然看起来也很开心,他们一直在向廷彦挥手。廷彦松了松肩膀,说道:“那好吧,我加入你们。”这样,四位都有一定游戏经验的幼儿,摆好了“飞行棋”棋盘,开始选择自己棋子的颜色,大家看样子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颜色,没有出现争抢某种颜色棋子的情况,游戏顺利地开始了。

炫宇掷骰子,掷到了“5”,他拿起棋子又放回原来的位置,数了下“1”,接着“2、3、4、5”,把棋子放了下来,廷彦和亚亚急着说:“不对不对,刚开始那个不算,不用走”,炫宇有些看样子有些着急,他稍微放大音量说:“我好久没玩,我有点忘记了”。他拿起棋子,看了看棋盘,又挠了挠头,廷彦站起来用手指在出发的位置,说:“这里,是你刚才的位置,往前走一个位置才数1”,炫宇放下棋子,这次位置放对了。游戏继续了,约2轮后,炫宇红色的棋子落在红色的位置,下面的然然直接开始投掷子,廷彦抓住了然然的手臂,对着大家说:“等一下,炫宇忘记飞了,他落在红色的区域可以飞的。”

在帮助炫宇强化规则后,又过了几轮棋盘上每个人都有两个棋子以上,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了“吃棋子”的情况,然然就被“吃”了一个棋子,回到了起始位置。亚亚运气不错,投掷到了数字“6”,他开始走棋,离廷彦的棋子越来越近,廷彦看样子很紧张,他伸长脖子、微微起身,还一边点头(可能在心里默数棋子的落点)。亚亚的棋子快要落在廷彦的棋子上了,廷彦这时居然坐下来,一直观察他们游戏的我,以为他知道要被吃了,所以有点放弃,但他接下来的举动,让我不知所措。廷彦双手用手托着脸颊说:“不要吃我好不好,我好不容易走了这么远”,亚亚看了看廷彦,愣了一下,又看了看棋盘。“你也有两个棋子啊,你可以走那一个”,廷彦接着说道。亚亚,停顿了几秒,说:“那好吧,我不吃你了”。接着亚亚收回了那个棋子,走了另一个棋子。我满脸疑惑,头脑中努力在搜集信息。飞行棋,是一个规则的游戏,严格地按照游戏规则,廷彦的这种行为并没有违反游戏的规则,因为亚亚有两个棋子在棋盘上,完全可以选择走另一个棋子,但是廷彦借助场外因素打破了原来的平衡,我没有直接打断这一行为或者暂停这个游戏,教师的介入不一定就能带来好的影响,所以我顺应了幼儿的处理方式。 

又过了几轮,廷彦的棋子正好能吃到亚亚的棋子,他犹豫了一下,亚亚已经有棋子到达终点了,他看着棋盘,又看了看亚亚,接着笑着对亚亚说:“这次我不吃你了,下次再说吧”

1540349860464796.png

【思考与建议】

他没有违反规则,只是利用他的社交能力,采取了合适的策略和语言,也许是他可能是不想让别人吃掉他的棋子,但是他成功了。

廷彦很明显是个受欢迎的幼儿,而且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首先,他非常善于交际。他经常主动与同伴接触,而且在指挥活动方面非常活跃。总之,他如同一个领导者,为各种活动提出建议并为他人组织活动;在指挥、协调同伴方面极为主动。他的玩伴显得很乐意与他一起玩,并听从他的安排,尽管他的同伴可以把他的棋子吃掉;他改变了语调,“棋子走了这么远了”,并给出了同伴的第二选择,“你可以走另一个棋子”,从正反两面说服幼儿接受他的提议。我对照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我们可以看出廷彦的许多行为都达到、甚至超过“指南学习与发展目标”,而且本篇的案列背影发生在大班上学期,廷彦还未满6周岁。我逐一分析他的行为,邀请大家来玩飞行棋,其他幼儿很积极地回应,符合“能想办法吸引同伴和自己游戏”;他用手指出炫宇飞行棋应该落的位置,并用具体的行动帮助炫宇再次强化玩法,符合“能关注别人的情绪和需要,并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他后来并没有吃掉亚亚的棋子,更是尊重了亚亚、也尊重了自己,有利于他们形成基本的信任感。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借助场外因素,得到了棋子的“暂时安全”,可以说廷彦的社交能力,现在又开始有着很快的发展。

面对身心发展较快、能力较强的幼儿,我应该做些什么?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平常太过于关注各方面发展都较弱的幼儿,而忽略我们口中懂事、聪明的“好孩子”呢?难道他们就不需要我们的关怀、教育了吗?平时让他们协助我做事情,这种方式真得合理吗?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引导方式呢?无数个疑问,在我头脑里打转,我决定翻阅书籍并咨询专家,尝试较为合理的解决方式。

关于廷彦的行为,我在心理学上找到了答案,可以证明廷彦是在社交方面有较强能力的幼儿,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受欢迎的幼儿”。“社交能力”指的是关于人类发展的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受他人欢迎以及拥有在社交场合有效交流的技能;儿童在早期所建立的良好同伴关系以及获得的社交技能可以很好地预测他们日后的整体幸福程度和精神健康状况。经过了解,廷彦的父母都是经商,廷彦的行为可能也受到了家庭教育的影响,他们能够准确地了解社交环境。他们似乎能够理解同伴们的需求动机和行为,以及他们自己的举动会产生怎样的效果。例如,他们能很好地鉴别某种社交主动性所引发的后果。他们知道如果推搡或者打了别人是要招致报复的,但如果对别人友好,别人就会按自己说的做。他们能够准确地指明同伴的用意。这种能够察觉自我和他人社交行为能力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受欢迎”的儿童能够选择那些会成功地知道哪些策略奏效,哪些则不行。

我翻阅多本书籍、论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总结了以下指导策略:

1. 肯定幼儿的行为,给予及时反馈。(受欢迎幼儿的行为是高度受到情绪支配的,多给他掌声,别吝于赞赏他、肯定他。就算觉得他某些事情有待加强,也必须用“先褒后贬”的方式与他沟通)

2. 引导幼儿学会拒绝,并对自己的承诺负责。(喜爱和所有人作朋友,因此可能为了得到友情而忘记自己心中的基准。再者,会说不代表能做,应该让他知道说出来的话要付诸行动)

3. 引导幼儿学会了解自己的需要。(不盲目追求“美的事物”,激发内在动机,不以别人的评价为基准。)

4. 给幼儿合适的任务和难度。(能因为他的能力强,就让他做更多的事情,真正感受幼儿情绪,他是否想参与这份工作)

5. 肯定幼儿要肯定他的努力(夸孩子聪明,就是在告诉幼儿他的本人特质。每当幼儿做好了一件事,“聪明”这种夸奖让幼儿自动将结果归因于自己本人的天生特质,而不是他对于这一件事的理解,努力程度,和坚持程度,即所谓“对人不对事” )

通过这些指导要点,在日常的教学环节和一日生活环节,同样注意“受欢迎幼儿”的行为方式,引导他们在社会道德水平上有着更好地提高。

【案例评析】

案例中这位教师,参加工作刚满两年,我去年也评析过他的一篇案例《他偷偷地扔出了“报纸”》,是讲他在一次教学活动中,一心只想进行自己的教学环节,没有给幼儿足够的思考时间,后来意识到错误,努力查阅资料、反思自己的故事。我记得我当时讲得很清楚,他这个男教师,知道反思自己,成长就会很快。从本篇案列明显得可以看出,该教师的观察重点已经从教师本身的成长过渡到关注幼儿的行为。

该教师的观察角度很特别,我们平常不管是看期刊、还是看书籍,基本都是讲“问题儿童”怎么教育,确实很少关注“聪明的幼儿”,他案例中一句话我特别赞同,难道“好孩子”就不需要教师的关心、引导了吗?答案很明显,我们需要关注每一位幼儿,只是关注重点、引导方式等一些要根据每位幼儿的身心特点,来因材施教。因为这方面的内容较少,该教师自己总结了“受欢迎幼儿的指导策略”,这正是他专业素养和专业成长的体现。

关于案列中的幼儿,在具有规则的“飞行棋盘”上,借助场外因素,获得了“成功”,该教师并没有采取行为给予回应,而是顺应幼儿的发展。幼儿的这种行为,其实折射出我们在社会上,人际交往经常存在的行为,你懂得为人处事,就能受到他人的尊重、甚至追随,在不违法、不违背道德的情况下,完全存在更好的、更利己利他的做法,道理其实都一样。包括我平常给我的学生讲课,我都在讲每个幼儿的性格都不一样,我们要尊重每个幼儿的“合理行为”,给幼儿足够的发展空间,我们要做的是引导他们在某一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不是让所有的幼儿“千篇一律”。其实,这也是我们社会的发展趋势,现在的幼儿接触的知识的越来越多,认识世界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我们应该在某些方面,“放手”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