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odal

大班开学初,我就发现孩子们相对中班来说,变得爱说爱动,他们的思维活跃,常常一个小小的话题就能在孩子们中间掀起一阵波澜。尤其是经过了一个暑假在家中休息,中班时期培养的常规习惯已经所剩无几。良好的常规习惯培养便成了班级工作的重中之重。《指南》中指出大班的孩子已经能够理解规则的意义,并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活动规则,利用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针对班级的情况进行分析观察思考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下面我来谈谈我在常规工作中的一些做法。

一、提高幼儿的主人翁意识,让幼儿讨论并制定班级公约。

大班幼儿很有自己的主见,基于小中班的一些常规要求,孩子对常规已有一定的认知,开展讨论活动在自由的发言中幼儿互相之间可能会迸发出更多的想法。于是我在班级中开展了一次关于班级公约的讨论,请每一位幼儿都参与发言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刚开始很多幼儿表述的都是大而宽泛的行为习惯要求,这时,我有意识的去引导幼儿先从区角的规则入手,说一说每一个区角中我们所要遵守的规则和约定。幼儿根据中小班的经验,共同讨论出所有区角的要求,并承诺会严格遵守。让孩子“当家做主”是以尊重孩子为前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和权利,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而自己制定的规则,幼儿都很乐意去自觉遵守。可是第一次的讨论孩子们说的不够细致,很多环节并没有细化,在班级中还是有些常规没有规则和要求,无秩序。

二、教师应观察班级的每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思考。

思索后我把一日环节的每个流程都记录在纸上,并在带班时仔细观察幼儿情况,来寻找问题。我发现:其实大部分时间班级嘈杂无章的秩序是因为教师的忽视,是没有细化工作的结果。如果我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到,都有组织,有计划,班级的常规就会变的井然有序。于是我把我原本没有计划到的环节用红笔标注出,并记录下我发现的问题,如:

1.幼儿进出入教室门时总会出现拥挤现象。

2.早餐和下午点心后早用完餐的幼儿总会有大声嬉戏打扰他人的情况。

3.大班幼儿插嘴现象严重。

4.早上奖励的贴画明显分散幼儿注意力。

5.幼儿集体如厕时的秩序。

6.值日生值日争抢的现象等。。。。。。

即使很小的细节,我也用笔记录标注,然后进行思考,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此我和班级的另外两位老师进行了研究讨论。

三、三位教师分工明确,发挥榜样,言传身教。

首先在各个环节班级的每位教师应明确自己此环节的任务和站位,站位很重要,它决定你是否能够关注到班级的所有幼儿。我们三位教师开始探讨每人从入园环节到离园环节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并对存在问题的环节进行了调整,如:“午餐环节带班教师在教室前面组织整体幼儿时难以兼顾和组织幼儿去分组如厕,便改成由保育老师轻拍桌子轻声进行提醒。”及“针对早吃完饭的幼儿在进行餐后整理后应轻放椅子在柜床两边并拿书翻阅。如取书人数较多,应按顺序有序排队拿书,并懂得谦让。”等。

学前期的幼儿行为习惯容易受他人的影响,尤其是他们身边的一些人,如:家长、老师和同伴。尤其教师形象在孩子们心中是美好的,孩子的行为特点具有向师性。一个好的常规离不开教师的榜样作用,作为教师,你在班级是怎样做的?在要求孩子轻拿轻放,轻声讲话的时候先反思自己是否做到。在要求孩子谦让有礼、尊重他人时你是否也给予孩子尊重,是否礼貌待人?其实我们的点滴行为都被孩子们看在眼中,记在心里。所以,我们三位老师从自身先进行改变,在教室里不说与教学无关的话题,轻言轻语轻拿轻放,对待孩子和同事把尊重放在首位,多说“请”“谢谢”“麻烦您”,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让孩子感受到良好的班级氛围。

四、充分利用离园谈话时间自评和互评,巩固强调班级常规。

这里的自评和互评不单单指幼幼互评,也包括师幼互评和师师互评。教师在离园前组织幼儿进行谈话活动:“我们的班级约定今天你做到了哪些?”“你觉得谁做的好,为什么?”“你觉得在这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并对遵守常规要求的幼儿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可以让幼儿说一说“你觉得老师今天哪里做的不好,哪里做得好?”教师和幼儿保持一个民主平等的关系,让幼儿大胆发言,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在谈话中不断巩固班级幼儿对常规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长期的累计,逐渐形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班级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期间三位教师应保持一致性和一惯性,遇到问题及时解决,才能有效的的把班级工作做的更好。不要总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要求孩子,而应该蹲下来观察幼儿,幼儿教师需要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会倾听的耳朵,做一个有心人。其实每件事情都是观察——思考——实践的过程,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不断的实践和反思,尝试改变和创新,不仅班级常规习惯,在其他方面我们也会做的更好。努力充实自己,做一个研究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