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odal

游戏训练对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一、问题提出

当前,幼儿园的教育对象基本上是独生子女,而进入小班的幼儿又刚刚从家庭走入社会,面对众多的老师和伙伴,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在集体生活中,孩子缺乏与他人友好相处的社会活动素质,不会与同伴交往。游戏时,有点幼儿一人独坐,有的将玩具占为己有,还有因争抢玩具而打闹哭啼。总之,他们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与周围人交往的经验与技巧,对幼儿园这个大集体表现得极不适应。

为了帮助幼儿顺利地走入集体,走向社会,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促使幼儿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我制定了小一班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

1.不独占玩具,学会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

2.在游戏与日常生活中学习等待和轮流。

3.逐步喜欢与同伴一起,愿意与同伴合作。

4.逐步学会游戏规则,适应集体生活。

5.愿意帮助他人,自己有困难知道求助。

6.学习使用礼貌用语。

根据小班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的特点,我们又选择了游戏训练为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突破口。开展了“在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实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探讨以下两个问题:

1.游戏训练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是否有影响。

2.在游戏训练中,如何正确地选择发展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指导方法?

二、研究方法

1.被试:营口市育才幼儿园小一班抽样调查(N=20)

2.游戏训练有效时间:3个半月

3.每阶段游戏训练的重点与安排:

9月份

重点:让幼儿适应新环境,熟悉了解幼儿园、班上的老师和小朋友,并培养教育幼儿去爱周围的老师和小朋友。

安排:13次教学活动,6次游戏活动(教学活动均以游戏的形式开展),设置娃娃家、语言区、科学区、益智区、建构区、美工区、开展分区活动。在活动中让幼儿相互介绍姓名、互相交朋友,体会与朋友在一起的愉快情感。

10月份

重点:让幼儿学习简单的礼貌用语,知道要做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并在日常生活中适当地运用礼貌用语与他人进行交往。

安排:18次教学活动,8次游戏活动,用朗诵儿歌以及模拟去他人家中做客的方法,让幼儿学会主动与别人交往。从本月开始,我们“家”和“园”每周天用微信等形式进行交流,介绍幼儿近况及社会交往的培养重点与方法,指导家长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11月份

重点:开展“大家一起玩”活动,让幼儿学会分享、谦让、等待和轮流,充分利用区域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发展互相合作,互相协调的能力。

安排:21次教学活动,8次游戏活动。增加3个活动区:玩具吧、生活区、健身房。更新区域材料,使幼儿在各区域里练习分享和轮流。

12月份(半个月)

重点:开展“你帮我、我帮你”的活动,让幼儿学会主动向他人求助。当他人有困难时,会给予帮助,从而体会互相帮助的快乐情感。

安排:11次教学活动,4次游戏活动。鼓励幼儿在日常小事上帮助有困难的同伴。开展角色游戏“娃娃家”,让幼儿扮演各种角色,学习友好地与他人交往的技能。

三、结果分析

游戏训练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关系。(附表)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变化情况:N=20

      时间

项目

前测

后测

平均值

相对值

平均值

相对值

交往规则

0.25

0.625

3.65**

9.125

同伴交往

1.60

6.40

3.05*

12.20

自行解决矛盾

0

0低

0.80**

4.00低

与陌生人交往

0.15

0.75

2.15*

10.75

爱周围的人

3.95

7.90高

6.55**

13.10高

爱集体

0.50

1.667

2.70**

9.00低

控制情绪

1.10

7.333高

2.20*

14.667高

与老师交往

1.20

4.80

2.80*

11.20

交流情感

1.95

5.571

3.15*

9.00低

Σ

10.70

35.046

27.05*

93.042

注:*  -p<0.05  表示差异显著

**  -p<0.01 表示差异极显著

介绍表格数据:

平均值——20名幼儿在一个项目中的平均分数。

相对值——每个大项目中的一个小项目的负荷值。

例如:“交往规则”20人总分为5分,这个项目又分8个小项目。

平均值:5﹡20=0.25          相对值:5﹡8=0.625

(一)教育效果显著

把表格中前后的平均值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前后整体差异显著。其中“交往规则”、“自行解决矛盾”、“与陌生人交往”、“爱集体”这四项差异极显著,其他五项均为差异显著,这说明游戏对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有明显影响。

(二)幼儿交往能力的特点

前测中相对值低的项目是:交往规则、自行解决矛盾

高的项目是:爱周围的人、控制情绪

后测中相对值低的项目是:自行解决矛盾、爱集体、交流情感

高的项目是:爱周围的人、控制情绪

两次对比可看出:相对值高的项目相同,表明这两项幼儿发展良好,而且比较容易掌握。而相对值低的项目发生了变化,表明在“交往规则”方面幼儿有进展,而“自行解决矛盾”方面难度较大,因此幼儿掌握不太好。

(三)原因分析

1.从整体的教育效益来看,通过三个半月的游戏训练,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很快,其中“交往规则”、“自行解决矛盾”、“与陌生人交往”、“爱集体”这四项有极显著差异,这正是我们实验要达到的。幼儿只有懂得交往规则,才能友好地与他人交往,与周围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幼儿自行解决矛盾的能力加强,表现力幼儿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加强,克服了娇气和依赖的毛病。

2.从幼儿交往能力的特点来分析:

(1)“爱周围的人”、“控制情绪”两项前后测偏高,说明游戏训练起到了积极的教育作用。幼儿在交往中爱他人,能为他人着想,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2)在前测中得分最低的是“自行解决矛盾”,在后测中纵向比较也是最低。这并不表明幼儿没有进步,从前后的平均值来看,就可以发现这个项目的差异是极显著的,说明幼儿自行解决矛盾的能力大大提高,但由于年龄小,不能全面地去看待一件事物,所以在九个项目中仍偏低,是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所致。

(3)“交往规则”这一项,前后差异极显著,而且相对值由前测的偏低提高到后测的中等。这说明游戏训练师针对建立正确的交往规划而设计的,所以幼儿提高显著。

(4)“交流情绪”和“爱集体”在后测中偏低,而在前测却是中等,并不说明游戏起了反作用,因为在横向比较中这两项同样是差异显著,由于这两项内容需要幼儿的内心中慢慢渗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所以进展缓慢。

3.正确选择社会交往能力的指导方法。

在众多的游戏类型中,我们采取了教学游戏,角色游戏和一些区域活动的形式。主要运用一下指导方法:

(1)榜样法。小班幼儿有好模仿的特点,在游戏中树立良好的榜样,向幼儿进行正面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例如:在一次《小金鱼》的音乐游戏中,歌曲中有“你让我呀,我让你呀,大家都是好朋友!”我特意选择了面积较小的地方让幼儿玩游戏,观察他们是否会谦让。尽管我一再提醒幼儿“你让我,我让你”,但效果总不太理想。突然,我发现冯琪然小朋友会先让伙伴“游”过来,自己再“游”过去。马上为幼儿树立榜样,请冯琪然进行示范,结果其他幼儿都争着模仿他的行为,效果明显提高。

(2)建立游戏规则,培养幼儿的交往动机。在区域活动游戏中,幼儿常有独占、争抢玩具的现象,这说明幼儿还不具备分享的行为,没有建立来那个好的分享规则。要让幼儿经常地、自觉地进行分享,不能只依靠教师的外部监督力量,需要幼儿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分享愿望和动机。而这种动机首先来源于幼儿与别人分享玩具过程中和分享后所体验的愉快感。因此,在游戏中,我们主要是巩固、强化这种愉快感。

例如:龚祉源小朋友带了一辆玩具汽车来幼儿园,开始他一个人玩,后来,一个小朋友也想玩,龚祉源就与他一起开汽车。我立刻说:“瞧,你们一起玩,多高兴呀!”此外,我还在游戏中伴随言语分析,讲解提问,组织讨论等活动来提高幼儿的认识,让其摆脱“自我中心思维”。有了交往动机,还需建立交往规则。例如:可以建立“轮流制”,先让**玩,再让**玩。在区域活动游戏时,采取“先来后到”制,即先拿到玩具的幼儿可先玩,后到的幼儿可以与其进行商量轮流玩,但绝不能抢。有了规则,幼儿才会运用规则进行交往。

(3)在游戏中,教给幼儿用言语安慰、助人的技能。在游戏中,我们很注意发展幼儿的语言,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医院。例如:在游戏“给好朋友的新年礼物”中,存在着如何去跟好朋友交往的问题,所以我要求幼儿说:“***,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祝你新年快乐!”并能适当地运用这句话。教给幼儿如何安慰、帮助别人,使幼儿掌握必要的交往语言。我们通常用扮演小动物的语言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来帮助幼儿掌握。例如:“去看望生病的小猫”、“去朋友家做客”等。

四、讨论:游戏在提高小班社交能力中所起的作用及其不足

(一)教学游戏是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游戏贴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同时又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主要采取规则性游戏,如:音乐游戏、体育游戏等,这些游戏短小精悍,形式活泼生动,同时与教学内容紧密相扣,教育效果很好。

(二)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是提供幼儿练习、交往技能的重要场所。我们班上设立的娃娃家、益智区、玩具吧等活动区,使幼儿能将所学的交往语言、规则得到运用和巩固。为幼儿与同伴交往创造力良好的环境。

(三)局限性。游戏训练师提高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主要手段,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还需要重视的是:

1.注重家园联系,使家庭和幼儿园形成教育的合力。

大部分家长比较偏重幼儿智力的发展,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为幼儿在家庭创设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带领幼儿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将所学的交往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去。

2.促使幼儿将交往认识转化为能力。

在这一方面,我们比较欠缺。有些幼儿会说,但很难做到,这有年龄特点的原因。但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让幼儿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成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我们要在生活中多让幼儿进行交往技能的练习和运用,真正做到水到渠成。

五、结论

通过三个半月的实验研究,从数据对比以及幼儿平时的表现可以看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大大提高。其中选择的四种指导方法:榜样法、随机教育法、言语训练法、培养动机和交往规则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点滴经验,各种游戏的良好结合使幼儿在园得到较好的交往训练。这足以说明游戏训练对小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影响显著,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培养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