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案例经过:
11月13日晨间区域活动时间,园长来到我们班级建构区观看两个男孩子玩汽车玩具。
场景一:刘浩然和沈子瑞小朋友因同时喜欢上了一辆绿色小吉普车而发生了争执,园长另外拿起一辆红色消防车说:“这辆消防车真好玩!”沈子瑞马上转移注意力与园长一起观察起这个消防车,站在一旁的浩然小朋友看了一会儿拿起了玩具筐中另外一辆车递给了沈子瑞说:“我可以把这个车借给你玩,那个小汽车给我玩好不好?”沈子瑞看到另外一辆车,就满意地与他交换小汽车。
场景二:沈子瑞在玩一辆红颜色的小汽车,这时园长问:“你玩的是什么车呀?”“消防车”。园长紧跟着追问道:“那消防车在哪里装水呢?”他想想指了一下车厢“这里装水。”那汽车开的路途中,水不会漏吗?水从哪里喷出来救火呢?”沈子瑞指了指插在消防车上面的喷水管。园长接着又问:“水管里的水太少了,怎么才能扑灭高楼大厦的火灾呢?”旁边的小朋友听到后就过来帮忙,他拿来了一节车厢,当作消防车的储水厢。但是连接了半天结果发现连接不上。 “小朋友们都不做声的思考着,摆弄着车和车厢怎么能连接上?”这时沈子瑞拿起车厢直接斜放在消防车的车厢上。“这样能稳固吗车一开会不会就掉下来了呢?”这时浩然想了一会儿,在玩具筐里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一节上面带有连接扣的平板车厢挂在了消防车上。这时沈子瑞看到后把储水厢式的拖挂车厢放在了平板厢上。 “你们这辆消防车是谁完成的呀?”有个小朋友高兴的说“是我们一起合作完成的。”后来好几个小朋友在拼搭消防车的经验基础上,学会了用两辆车、多辆车组装或叠放在一起拼成各种各样的汽车!吃饭的时间到了,小朋友们开始收玩具。浩然用手抱着拼搭的消防车不肯拆,后来园长建议让我帮助孩子把作品放在钢琴上。
二、案例思考
1.为什么小朋友在区域中能自己解决纠纷?
2.当区域活动枯燥无趣无法进行时,教师怎样介入引发幼儿的探索?
3、 孩子们为什么不让拆掉消防车?
三、案例分析:
1、教师的角色转变会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变化
孩子们每天早上都喜欢到建构区来玩玩具,他们摆弄建构区里的一切,时而拼拼这个,时而摆摆那个,各自玩的不亦乐乎。在平时区域活动中,挣抢玩具是常有的事情,以前在区域活动中,当孩子在争抢玩具吵起来时,被抢的小朋友会到我这告状说“小闫老师xxx抢我玩具了。”每次我都像法官一样,判断谁对谁错,然后把玩具拿过来还给被抢的小朋友,每天这样的官司就有好几次。有时我在谈话过程中也会讲,抢小朋友的玩具这样做对吗?(不对)我们应该怎么做?孩子们会说“一起分享,大家一起玩、等他玩够了,再给我玩、我们换着玩等等”大多数的幼儿都明白“抢玩具是不对的”,但是一旦争抢起来,还是会头脑发热、僵持不下。这时我在说那些硬道理,已经不管用了,他们听不进去,即使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也很勉强。弄得老师心里烦躁,孩子有一个高兴肯定就有一个不高兴的。
可园长看到孩子争抢玩具这一幕的时候,她有意拿个玩具吸引孩子视线,引导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时刘浩然小朋友马上就想出交换玩具的办法,愉快的解决了纠纷,两个小朋友都很高兴。事情虽小,但是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以后孩子无论在生活中、与同伴交往中,他们都会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受益的不仅是孩子,老师工作起来也会非常轻松,真正的感受到:快乐工作,享受生活。
事后我也在思考,为什么孩子这次会自己解决问题呢?原因在于园长的引导,每次老师看到孩子挣抢玩具时,我们往往只会想到老师的“威慑作用”让他们停止争吵,或因违背老师要求停止游戏,其实这样做不但破坏了幼儿区域活动的兴致,而且还干涉了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争抢的情况不算太严重时,老师不要过于干涉着急地介入,可以在幼儿需要时适当、适时的点悟,给予孩子一定的时间去自我决策、自己解决。交往冲突对孩子来说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
2.在区域中教师角色定位的重要性
晨间区域活动是幼儿一天活动的开始,是幼儿自由活动时间,在日常的区域活动中,教师往往提供一些材料,讲好要求,让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活动,安静的游戏,教师自己则在这段时间整理一下环境,或书写一下材料,组织一下纪律等等。幼儿漫无目的玩着,由于孩子的已有经验有限,玩了一会儿就没了兴趣,感觉枯燥无味不想玩了,游戏就无法进行。
在这次晨间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在园长循序渐进的,启发性引导下激发了幼儿发散性思维,让孩子从一辆单一的消防车,通过不断的思考、尝试、合作最后完成了一辆有模有样的组合型消防车,孩子们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有了新经验的提升。拼搭消防车后孩子们增长新经验,好几名小朋友会用两辆或多辆汽车来组装汽车(如动物车)或叠放在一起拼成各种类型的汽车。
这也引起的我的思考,为什么孩子在平时的区域活动中,玩一会儿就不想玩了呢而这一次却玩的津津有味呢?园长首先是一位观察者来介入,然后转变为引导者、支持者。在启发性的引导下,激发了旁边孩子探索求知的欲望,也都积极参与到了搭建中,最后成功的搭建了消防车,这让我深刻的意识到,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角色定位的重要性,区域活动并不是把孩子在区域中一放,老师就什么事也没有了,忙于手头上的工作就可以了,在区域活动中,教师首先是观察者、参与者、引导者,但老师不能忙于介入,只有幼儿确实因本身经验与能力局限,致使学习活动不能继续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支持。教师应启发、点拨,依靠幼儿的积极活动帮助幼儿学习,但教师指导的语言应是开放式的,能发散幼儿的思维、引起他们的联想,要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发现、总结,这样更有利于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发挥。当孩子很专注、很顺利的进行时,老师最好不去打扰,以免中断孩子的思维,影响活动。园长一步一步给孩子搭台阶,让幼儿去思考、去想办法,如果没有人去帮助孩子搭建这个平台,靠他们自己只会随心所欲的玩,玩玩就不想玩了、在原有的基础上是不能一下子迈上高台阶的。孩子的点滴进步是和老师息息相关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孩子,适当的引导孩子,孩子会给我们一想不到的惊喜。在以后工作中,我们应该和孩子共同学习,孩子想到的未必是我们能想到的,我们要善于总结,积累经验。
3、自我探索的过程是孩子获得成就感的关键
消防车是孩子们通过自我探索、自我思考一点一滴,费了不少心思拼搭成功的玩具,是让孩子非常有成就感的, 因此幼儿特别珍惜爱护自己的成果,所以在有其他孩子拆消防车的时候,刘浩然才会用手来保护自己的作品。
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在幼儿建构游戏后,将孩子的建构成果拍成照片,可以收集成册,或者利用资源用幻灯的形式放映,贴在墙上,供幼儿欣赏。让幼儿分享经验,讲述搭建的方法,互相交流学习。班级设置的作品展台,真正要起到展示作品的作用,事后,我们班级及时建立的飞飞作品小展台,把孩子搭建的作品展示在一起,孩子们特别喜欢愿意围观欣赏,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增加了孩子的信心,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感,还可以促进幼儿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通过这个案例, 让我知道无论在区域活动中,还是在教学活动中、常规活动中,作为老师我都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让幼儿在点滴生活中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