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odal

案例背景:

  自从近两年开展幼儿自主游戏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探讨和研究什么是幼儿游戏的自主性,最初对于幼儿自主性游戏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对于游戏不敢参与不敢指导,怕影响了幼儿游戏的“自主性”。但随着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学习与践行,依据《指南》精神,教师们对幼儿自主性游戏中教师的作用产生了新的思考。在组织幼儿自主游戏中利用本园的现有环境——草坪带领幼儿一起生成游戏。孩子们在这个游戏场地玩起了“打仗游戏”:用手比划出“手枪”来,在场地里互相射击。所以我们决定促进游戏主题向“有趣、有意、促成长”的方向发展。通过和幼儿交流,一起打造属于我们的游戏乐园。我们园的老师们利用户外草地的优势制作野战基地;利用废旧的报纸制作炸弹和手榴弹;利用轮胎和沙袋制作堡垒;孩子们将家中的废旧枪械带到幼儿园来……并且孩子们为这个游戏区起名叫“超能陆战队”。有了材料的保障,孩子们的野战游戏即刻打响。孩子们手里拿着枪,腰上绑着“手榴弹”,个个像神气的解放军。他们滚、爬、翻、匍匐前进,为战争取得胜利,卯足劲的战斗……这样的游戏对于孩子们来更加有意义,那么在这样的游戏中教师的作用什么时候发挥?如何适时的发挥有效性?最终实现对游戏的适当导引,为孩子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真正使教师的引导变成“支持与推动幼儿游戏”的契机。

案例描述:

  作为游戏中的指导教师我为了打破传统,教师对幼儿深入引导发挥幼儿主动性。今天老师提供了三种你们需要的材料:“枪”“炸药包”“手榴弹(地雷)”,你们准备用这些材料怎么玩?当孩子看到这些材料兴奋不已,连女孩子也加入讨论中:“手榴弹要扔到对方的阵地,把他们炸掉;要悄悄走到敌人的阵地,埋好地雷,等敌人不小心踩到以后就会爆炸了;炸药包需要背在身上,做战的时候我要保护好它,要是不小心被打中了,我就“死了”。出于安全考虑我问孩子们:“枪是小朋友带过来的假的,硬邦邦的,手榴弹和地雷用塑料罐来替代,在打战的时候怎样使用更安全。”“有的孩子说开枪的时候不能真的打到小朋友的身体,要保持距离假装开枪,有的说手榴弹不能扔到小朋友的头和眼睛,要不然真的就受伤了”。“有了这些炸弹,要如何打战才能打败对方,又不让自己受伤呢?”“可以先躲起来观察敌人的情况,瞄准目标再开枪;还可以把软垫竖起来当作盾牌,躲在盾牌后面就不会被敌人打中。”游戏后我问孩子们,你们玩的高兴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太好玩了!太刺激了!“有的说我们把枪背在身上,先是在草地上匍匐前进,躲过了敌人,再走过独木桥,钻过山洞,到达敌人的阵地,用炸药包炸了敌人的“大本营”;有的孩子说我把几个轮胎像金字塔一样垒高,变成了我们的碉堡,不但可以躲在里面打战还要保护好碉堡;有的孩子说我把手榴弹扔在有敌人附近的地方,这样就可以一次炸掉很多敌人,威力太厉害了;有的孩子说我是狙击手,枪法很准的,把枪架在跨栏上面,远远地瞄准敌人再假装开枪;有的还说我把软垫搭了一个安全保护站,受伤的战士可以在里面休息。

  我抓住这个情境化的切入点,追问孩子“战场上有很多子弹、炸弹,有人受伤了该怎么办呢?”立马有人回应:“我知道,要建立一个医疗救援站;有的说需要医生和护士给受伤的战士包扎伤口,我们还可以把班级区域“爱心医院”里的医药箱带过去用。”

  有人提到关键性的问题:“老师,今天我们在打战的时候总是会“打”错人,也经常会把自己队员弄错了。”紧接着孩子的话题:“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解决?”“我跟我爸爸玩过真人CS野战,分成两队进行,穿上队服,这样敌我双方一看就很清楚了。”另外,在“战场”上我发现一场战争很难分出胜负,有的小朋友为了赢会出现争吵的情况,那有什么办法既公平又快速地判断哪队获胜呢?”“我在电视里看到红军打战的时候如果打赢了就要插上军旗,就代表获胜了。”于是,我决定在下次的游戏中为孩子们提供队服、医疗用品和军旗。

案例分析:

  这样的游戏来源于孩子本身,玩起来更有趣味性和持续性。我鼓励孩子们的想法、支持他们继续游戏,提供材料满足他们的需求,推动游戏的发展。并且教师通过提供仿真的游戏材料、适度营建仿真的游戏场景支持幼儿的游戏,以具体的活动情景配合适度的语言引导,引发更多不同的游戏假想活动,促进幼儿“尝试性行为”的发生,有效地支撑与推进幼儿自主性游戏主题的发生与发展。随着游戏的进行,孩子玩得越来越投入,已不能满足原来简单的游戏情境,游戏越发展就越兴奋,又不断地给游戏增加“道具”——枪、炸药包、手榴弹、地雷、盾牌、医疗用品、队服、军旗;不断地给人物增加“角色”——医生、护士、伤员、敌我双方,使游戏变得更生动、情境化,孩子们玩得越加投入。重视前期经验准备在以前的活动中幼儿总是以教师为主体,比如今天玩呼啦圈,就带着小朋友玩捕鱼、开汽车的游戏,根据老师的规则进行游戏,这个过程孩子是被动的。那么,这次的活动,我把时间分配到活动前和活动后的讨论,活动前的讨论是为了让幼儿熟悉新材料,让他们把自己对材料的认识和使用方法描述出来,在脑海里预设玩法,第二天活动时不会措手不及,能有想法地去游戏。在幼儿的自主性游戏中,“管住嘴”并不说真的什么话也不能说,教师完全保持沉默也不是尊重幼儿游戏的表现;“管住手”也只是避免教师对幼儿的游戏自以为是的“指手画脚”,但是在充分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对游戏有推进作用的事还是该做的,“该出手时就出手”。

案例策略:

  1.  抓住幼儿讨论的火花,及时跟进。

  活动后的讨论其实是一种分享,分享当天游戏中创造出来的新鲜元素,让更多的幼儿学以致用,在下次游戏时能自然地将其方法运用进去,在幼儿激烈的讨论声中教师抓住关键点,展开讨论引发幼儿思考,比如有孩子提出当双方在打战时,有人受伤了怎么办?从而引出医生护士的角色;当孩子提出打战时容易混淆,打错队友,出现争执不下的局面,这才有了队服,分成两队进行作战。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了解孩子在游戏中的需求,给予帮助,循序渐进推动游戏的发展。

  2.  提供仿真的道具,促生游戏主题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迷彩服、迷彩帽、玩具枪,并允许他们把玩轮胎的场地当成“战场”,申明一切材料都可以在“打仗游戏”中使用。在游戏中使用“高结构、高仿真”的迷彩帽与冲锋枪等游戏材料,符合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能帮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与生活经验的链接,支持遐想的游戏扮演,获取真切的游戏体验。

  3.  利用不同材质起到诱发作用

  各种不同的材料在大班幼儿游戏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受到知识和能力水平的作用,大班幼儿在游戏时经常会受到各种材料自身的控制。例如教师提供的材料根本没几样,那么大班幼儿的游戏故事情节的发展就会受到十分的限制。所以,在游戏中为大班幼儿提供许多素材,有助于从探究中接受大量且丰富的感官刺激,他们使用各种材料去代替和想象,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的影响是不尽相同的,不同的材料在游戏中作用是不尽相同的。

  “超能陆战队”给孩子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孩子们“乐”在其中,“趣”在其中,这个游戏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快乐,而且也让孩子们在这些自主游戏的组织中增强了交流、组织等能力。教师要了解孩子现阶段发展水平以及“最近发展区”,最终实现对游戏的适当引导,为孩子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