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odal

家园沟通中的不适宜行为

一、沟通态度

1.被动型

  孩子离园的时间到了, 家长对孩子在园的表现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希望老师能够和他们说说孩子的具体表现,但是,新教师却迟迟没有开口,家长只好自己主动上前询问:“老师, 我家孩子今天在幼儿园表现得怎么样? ”

  可见,新教师由于缺少实践经验,在进行家园沟通时往往表现为逃避、欠主动。久而久之,家长对教师的信任度就会降低。

2.过于密切型

  “珊珊妈妈,你来啦!知道吗?我们班的豆豆今天又闯祸了, 又把其他小朋友的手抓破了。”

  “真 的啊,豆豆上个礼拜不是才把别人弄伤吗? 下次老师可要看牢一点豆豆。”珊珊妈妈说完便转过头对自己的孩子说:“珊珊,以后你少和豆豆一起玩,他管不住自己的小手。”珊珊点点头。不仅如此, 珊珊妈妈还把这事告诉了其他幼儿家长, 以至于很多小朋友都不敢和豆豆一起玩了。

  这种为了拉近关系而与家长进行的“刻意”沟通,既会给其他孩子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又会降低其他家长对老师的信任度。

1472536483483376.jpg

3.亲疏有别型

  “小宝妈妈, 今天小宝吃饭第一名哦,小宝真是个非常棒的孩子,老师很喜欢小宝。”

  “看来我们家小宝真棒嘛。”小宝妈妈高兴地带着小宝走了。

  “老师,我们家小琪表现怎么样? ”另一位家长凑过来说。

  “小琪啊,还挺好的。”说完老师便转过身去和其他家长说话了, 小琪妈妈有点受打击,只好带着女儿走了。

  在家长来园接送孩子时,有些新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没有注意到细节,也许并非刻意为之,但太过明显的区别对待, 会使个别家长心生不满,认为老师不重视自己的孩子,甚至不再信任老师。


二、沟通内容

1.负面信息过多

  晨晨妈妈来幼儿园接孩子, 看起来心情很好,但刚一踏进教室,就被一位新教师叫住了:“晨晨妈妈, 最近晨晨很不乖,上课经常说话,老师提醒他多次了,还是不改。吃饭也是最后一名,中午也不睡觉……”

  久而久之, 为了不再听到老师的告状, 晨晨妈妈每次只能匆匆忙忙地接走孩子,不愿和老师有交流。

1472536508856793.jpg

  在家园沟通时, 新教师经常把握不住沟通的度,不讲究沟通的技巧,将孩子的缺点一一列举出来, 家长听了心里肯定不舒服,这样既会让家长觉得难堪,又会给家园工作造成阻碍。

2.评价笼统

  家长对孩子在园的表现很关注,尤其是一些细节问题。但不少新教师却习惯性地使用“挺好的”“还不错”等概括性的词语来评价孩子的表现。殊不知,家长要听的并不是这些,而是“为什么好”“好在哪里”等具体情况。

3.缺乏解决策略

  针对幼儿存在的不足, 教师应向家长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而实际的情况是,新教师往往很难会主动,甚至根本提供不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相比较而言,老教师不仅能够提出幼儿现有的具体问题, 还可以提出比较好的引导策略,这样的沟通对家长而言才是有价值的。

147253653447108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