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odal

小班思维活动《好玩的洞洞1》

活动目标

1.讲讲自己发现的各种洞洞,体验和老师、同伴一起找洞的乐趣。

2.培养思维的发散能力。

3.3.初步尝试能够合作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袜子、纸、连接线、乒乓球、小弹力球、羊角球、纸筒

 

活动过程 

一、想想、说说自己发现的洞洞 

1.引出洞洞:用实物引出洞洞。(吴老师在纸上剪个洞洞,梅香作了改动) 

(1)出示蒜臼,问:认识它吗?它叫什么名字?一般拿它来做什么?在哪里把蒜捣碎? (在这里,在这个洞洞里。我们用它来捣蒜,是因为中间有个洞洞。我可以把我的手,放进洞洞里,你们也来试一试。这种洞洞是可以盛东西的小窝窝。) 

(2)出示袜子:这是什么?袜子上有洞洞吗?在哪里?这个洞洞是干什么用的?(穿袜子的时候,我们的小脚丫,要从这个洞洞里钻进去。小脚丫钻进洞洞,真暖和。我们用手来钻一钻,小手钻进袜子里,真呀真好玩。这是一种可以钻进去钻出来的洞洞。) 

(3)出示纸:这是什么?上面有洞洞吗?我可以变出洞洞来。你们能试一试吗?我可以用这个洞洞当望远镜。(彩纸卷起来,变成望远镜,这是一种可以从这边望到那边的洞洞;从这一边穿到那边的洞洞) 

(4)你还能在纸上变出其他的洞洞吗?我能!(这也是一种可以从这边望到那边的洞洞) 从于艳的活动来看,孩子们对“洞洞”的概念比较陌生,所以,在发散活动“你还在哪里见到过洞洞”的时候,由于孩子们不能把生活经验和概念很好的链接起来,所以孩子们回答有点困难。鉴于此,我在一开始,没有按吴老师的套路出招,而是出示三类具有洞洞的典型实物,就是为了帮助孩子把生活中有关洞洞的现象和事物与“洞洞”这个概念链接起来。让孩子建立起“洞洞”粗略的疆界。帮助孩子打开思维,为第二个环节做好准备,帮孩子们把生活中的已有经验引发出来。 

 

2.小结

我给大家带来了这种可以盛东西的窝窝洞洞;可以钻进钻出的洞洞;可以从这边望到那边的洞洞。那么,你在哪里见过洞洞?

说说生活中的洞洞----你在哪里见过洞? 

(1)我们教室里什么地方有洞洞?它有什么用?(预案:厕所蹲坑、洗手池(水龙头、下水道)、拖把池、窗户(风婆婆和太阳公公穿过的地方)、门、电视机上的插口、电插排)

(2)除了教室里有洞,哪里还有洞洞呢? 

 

二、小结

生活里,那么多的洞洞,而且,这些洞洞很多都有自己的用处。

 

备注:课程介绍 

洞洞随处可见,家里,学校,马路上,公园,自己身上,通过这个活动让小班的孩子们用眼睛多观察自己周围的一些东西,引起他对周围现象的兴趣,帮孩子略微的梳理一下这些洞洞,虽然大小,形状不同,但是都是有用处的。这个环节活动是一个探索,蚂蚁的洞,老虎的洞,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洞,有一种趣味在里面,然后进行一个探索。

在《好玩的洞洞》第一环节中删去了两点,体现了吴老师尊重孩子,顺应孩子的发展;在第二环节,玩玩、讲讲钻洞洞中,孩子创造洞洞,老师拿着大小球钻洞洞,体现了一种平等与合作,在这种有效的合作下,渗透了大小、数的逻辑、个性、社会性的发展等,非常有挑战性。

她是针对小班的孩子来制定的。主要是让孩子发现我们身上那些地方有洞洞,还有就是通过孩子们自己想办法,让身体变幻出不同大小的洞洞。用不同大小的球通过孩子们变出来的洞洞。但佳瑛老师最后拿出一个最大的球时,孩子们想出了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来用手围出一个大洞洞,让大球传穿过去。这节课有教师与孩子的互动,有孩子学习的过程,很有启发性,虽然时间有点长,但孩子学习的兴趣一点也没减退,这就是最棒的!

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除了精心设计外,在教学现场,师生互动的水平、处理预设与生成活动的能力,是影响教学活动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反映教师教育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这节课中吴老师与幼儿现场的互动能力,以及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驾驭能力,令我折服。

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利用每一次对话、每一个细节,让幼儿在与教师互动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我想,真正优质的集体教学活动,就应该是这样的,既要有目标的意识,有对教学活动期望效果的追求,更要关注过程的价值,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长有意义的经验;既要有精心的预设,使教学活动在研究孩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更要给幼儿以生成的空间,并有效地回应幼儿大量不确定的生成问题。

当然,以上对个别名家名师活动的浅显感悟,还不足以完全说明他们的风采和魅力、智慧和学识,也不足以完全表达我的感触和收获。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有更多这样观摩和学习的机会,也希望能以名家名师为航标,较好展现自己的所获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