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odal

一、教材简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中孩子们经常会问:我到底是从哪来的呢?我们的肚子上为什么会有一个叫“肚脐眼”的东西呢?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有“肚脐眼”呢?这一系列奇怪的现象成了孩子们热议的一个话题。而关于生命科学的绘本《圆圆的肚脐》给了孩子们一个很好的回答。

二、目标预设:

1.认知:在看看、听听、说说中,了解肚脐眼的作用和特征;

2.能力:在观察比较中,知道动植物的肚脐眼是不一样的;

3.情感:对生活中的“肚脐眼”感兴趣,能积极探索,寻找答案。

三、重、难点:

1.重点:了解肚脐眼的作用和特征;

2.难点:知道植物都有肚脐眼,并能找一找生活中的“肚脐眼”。

四、活动准备

PPT、背景音乐(爱与被爱)

五、设计理念:

《圆圆的肚脐》是贴近幼儿的生活的一本生命科学的绘本。在活动中,以绘本为媒介,开展一节中班的科学领域的课,和幼儿一起探讨生命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圆圆的肚脐,我想这是孩子们迫不及待想探索的一个问题。

六、设计思路:

本次活动是以绘本为媒介,让幼儿在观察、讨论中了解肚脐眼的作用,在幼儿了解了自己的“肚脐眼”的基础上,又和幼儿讨论了其他的一些“肚脐眼”,最后,又让幼儿找一找生活中的“肚脐眼”。这几个过程是层层递进的,让幼儿对肚脐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外,还拓宽了幼儿的知识面,拓展了幼儿的视野,即不仅动物有肚脐眼,植物也有肚脐眼,让幼儿对肚脐眼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七、 教学过程:

(一)出示绘本《圆圆的肚脐》封面,引起幼儿的兴趣。

1.师:孩子们,猜一猜,这是什么?(肚脐)

2.师:是宝宝的肚脐,对吧?你有肚脐吗?我们为什么会有肚脐吗?

(二)欣赏故事,了解肚脐眼的作用和特征。

1.教师结合PPT,完整讲述故事。

师:每个人都有肚脐,而且每个人的肚脐眼都不一样哦!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圆圆的肚脐》吧!

2.教师提问,帮助幼儿理解。

师:故事讲完了,你现在知道为什么我们会有肚脐了吗?

 3.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妈妈是通过一根长长的线,给我们输送氧气、营养和水分的。等我们长得结结实实、白白胖胖的时候,医生就用剪刀“咔嚓”一下,把那根长长的线剪断了。出生以后,妈妈就用乳头代替脐带,给我们输送营养。脐带的任务已经完成,医生把它扎起来剪断,过不了多久,剩下的一点点也会完全脱落。我们原先长脐带的地方就留下了一个特殊的痕迹,这个痕迹就是我们的肚脐。

4.引导幼儿讨论:我们小朋友的肚脐眼都有一样吗?

5.教师小结:我们小朋友长得不一样,肚脐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有圆圆的肚脐;长长的肚脐;往里凹的肚脐;还有外凸的肚脐。但是,不管长成什么样,肚脐都是母爱的纪念哦!

三)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植物的“肚脐眼”

 1.宝宝们有肚脐眼,那其他东西有肚脐眼吗?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

 2.教师依次播放PPT,幼儿找一找“肚脐眼”。

师:樱桃的肚脐眼在哪呢?那苹果、西瓜、葡萄的肚脐眼呢?

师:花儿有肚脐眼吗?它的肚脐眼又在哪里呢?

3.教师小结:原来除了宝宝们有肚脐眼之外,植物也是有肚脐眼的哦!而且它们的肚脐眼都是不同的。

(四)找一找生活中的“肚脐眼”。

师:孩子们,其实除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肚脐眼”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肚脐眼”呢,只要你细心观察、勇于探索,一定会发现更多的“肚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