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与聚焦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大班幼儿科学领域的发展水平要求,其中提出“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这也是日常科学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两方面,教师应该鼓励幼儿根据观察或发现提出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
在幼儿接触“陀螺”玩具时,他们选择自动陀螺、手柄陀螺、拉线陀螺等陀螺,对于陀螺的转动很有兴趣。陀螺玩具,能蕴含什么科学道理?它有什么特点、怎么进行转动的、陀螺上的图案在旋转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都是幼儿有疑问的方面,我和幼儿商量,决定自己制作陀螺,这样才能更全面、多角度地探索和学习陀螺转动的知识。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们决定从《简单的转动》、《用齿轮制作陀螺》、《陀螺上的点和线》、《陀螺上的颜色》四方面入手,与幼儿共同合作探索,解决一系列的疑问。
二、活动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留意身边的“转动现象”,特别在玩“桌面游戏时”,不同形状的塑料玩具,他们是怎么转动的?怎么转动可以更久一点?引导幼儿发现转动的只需要支点的,同时在转动时,圆形可以保持更久的转动时间。
三、设计与制作
(一)《用齿轮制作陀螺》
【活动目标】
1.知道“大齿轮”比“小齿轮”制作的陀螺转得时间长,知道“齿轮”放置的位置会影响其转动的时间。
2.尝试用“轴”、“齿轮”制作陀螺,并不断探究让“陀螺”转动更久的方法。
3.感受自己制作陀螺的乐趣,有初步的竞争意识。
【活动重点】
活动重点:制作“大齿轮”、“小齿轮”的陀螺,并改变“齿轮”放置的位置,进行比较、实验。
活动难点:如何判断哪种“陀螺”转得更久。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玩过陀螺,有过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的经验。
物质准备:乐高积木:轴、大齿轮、小齿轮。
【活动过程】
导入部分
1.联系转动,进行问题导入。
指导语:之前我们进行过《有趣的转动》科学活动,我们发现陀螺可以转动,你们还记得陀螺是什么样子的吗?它有哪几个部分组成?它借助什么转动的?
2.幼儿调动已有经验,教师强调总结。
指导语:陀螺有支点、圆形的身体、手柄组成,转动手柄带动整个陀螺在平面上进行转动。
基本部分
1. 幼儿认识材料“轴”,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不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轴、带有齿轮的轴
指导语:这是乐高积木中的什么啊?它们可以用来做什么?(固定齿轮、带有齿轮的轴可以直接当做轴使用)
(2) 引导幼儿大胆猜测,并进行自主探索,交流结果。
提问:我们猜一猜,哪种轴可以转动的时间更久一点。
指导语:只凭着一个轴,虽然有支点,但它转不起来;带有齿轮的轴,可以带动齿轮转个1、2圈。
(3) 幼儿根据观察对比试验结果,知道有齿轮的轴转得久一点。
2. 幼儿认识“大齿轮”、“小齿轮”,并制作陀螺,进行对比试验。
(1)幼儿把轴分别穿入“大齿轮”、“小齿轮”,制作陀螺。
指导语:我们直接把轴穿进去,要保证大小齿轮的“身高是一样的”(在两个轴上位置相同)。
(2)教师提出关键问题,幼儿进行猜测。
提问:现在转动两个陀螺,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它们转动的时间一样吗?哪个转动的时间,可能会长一点。
(3)幼儿进行实验,验证猜测,并交流实验结果。
指导语:现在开始实验吧,目测一下哪个时间更长一点。
3. 幼儿交流结果,教师请个别幼儿进行示范。(集体探索)
(1)幼儿交流实验结果
提问: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经过比较后,发现了什么?
(2)幼儿进行示范,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有规律地数数。
指导语:请他转动大齿轮,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请他转动小齿轮,我们一起来数数。哪个时间长啊?我们再请一个孩子,来验证一下,到底是不是“大齿轮陀螺”转得更久一点。
(3) 和幼儿探讨,我们数数是数的什么?
指导语:我们有规律的数数,是数得什么啊?是数的时间,秒数,还有什么可以测试时间的工具呢?
4. 将“大齿轮”的位置,进行大幅度调整,再次进行实验。
(1)教师提出关键问题,再次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指导语:我们都知道“大齿轮陀螺”转得更久的一点,那为什么两个“大齿轮陀螺”转得时间不一样啊;我们来进行比较一下,同样的轴、同样大的陀螺,到底哪里不一样?
(2)引导幼儿发现“齿轮”的摆放位置,并进行调整、对比实验。
指导语:我们可以大幅度调整一下,试一试,转得时间怎么样?在偏上好、还是在偏下转好。
(3) 幼儿自己交流实验结果,总结经验
指导语:要把“大齿轮”放靠下的位置,可能是让“底盘”更稳。
三、延伸活动
在科学区,多投放不同规格的齿轮,引导幼儿进行后续的观察。
提问:如果用轴制作“多个齿轮”的陀螺呢,时间会更久吗?冠齿(可以改变转动方向的)这样特殊的齿轮呢?科学区有投放的新材料,可以进行多尝试、多对比、多记录、多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