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影子的产生。
2.探索影子方位变化的特点
3.愿意参加探索游戏,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影子的产生。
难点:探索影子方位变化的特点。
活动准备
小熊布偶、一只手电筒、桌子围花边做成简易的舞台,晴朗的天气。
教学方法
1.猜谜法:猜谜法能让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拓展幼儿的思维。
2.演示法:演示能让幼儿直观的看到小熊的具体形象
3.观察法:通过观察可以给幼儿较多的思考空间。
4.提问法:开放式提问能帮助幼儿拓展思路进行简单的推理和想象。
5.游戏法:也是整个活动贯穿全局的方法,有利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除此之外,我还用到了其他教学方法,谈话法,实践法,归纳法,比较法,讨论法,这些方法能帮助我很好的进行教学活动幼儿也能更好的接受。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
教师用猜谜语的方式来导入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的兴趣,那就让我们也一起来猜猜这个谜语吧:有个好朋友,浑身黑黝黝,跟在我身边,从来不开口,我停它也停,我走它也走。(对了,答案就是影子)谜语能够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拓展幼儿的思维。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就是小熊跳舞,这一环节主要让幼儿了解物体和光的关系(重点)首先,教师请小熊来到“舞台”上,告诉幼儿:这只小熊跳舞可不太一样,请小朋友好好看看它到底是怎么跳舞的。(这样的语言能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从而认真观察小熊跳舞。)接着教师在小熊后面不断变化电筒光照的方向,请幼儿观察小熊影子位置的变化。并且在这里学用方位词:前、后、旁边。教师在幼儿观察后进行开放式的提问:为什么小熊会跳舞?小熊跳舞时,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小熊的影子一会在前面?一会在后面?一会又在旁边呢?然后给幼儿充分的时间思考,并请幼儿用自己的语言作出回答。教师整理幼儿的话后小结:因为电筒光照在小熊的身上,小熊挡住了光,于是投下了影子。当老师移动电筒的方位时,小熊的影子就随着灯光的移动而发生位置改变,看起来就像小熊在跳舞。
二、藏影子
接着,老师与幼儿一起玩游戏:藏影子,探索影子与光的关系。教师请幼儿想办法将自己的影子藏起来,不要被老师和同伴发现。这个时候有的幼儿会选择藏在窗帘后面,或者教室的角落处。老师在幼儿藏好后去找幼儿的影子,当发现有幼儿没有将自己的影子藏好时,教师就问:“为什么你的影子没藏好?”有的幼儿影子藏好了,教师也问:“你是怎么让自己的影子消失的?”请幼儿来说一说。(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帮助幼儿主动观察,还能让幼儿在思考中寻找到问题的答案)接着老师又问:还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的影子消失?集中幼儿互相讨论。老师整理幼儿的讨论:关窗帘、关灯、躲在门后面,并以现场能做到的一一来进行实践,当教师关掉窗帘关掉灯时,这个时候再请幼儿找找地面上还有没有影子,幼儿就会发现,当教室里灯全部关掉并关上窗帘后,教室里一个影子都找不到了。(其实不是没有影子了,而是光线较暗影子较淡不容易发现,但这个不作为本次活动的知识点。)然后教师与幼儿再一次进行总结:原来,要有光才会有影子。没有光就没有影子了。
再接着,老师请幼儿和小熊一起跳舞,探索影子方位变化的特点。(难点)请其中两名幼儿一边一个拉着小熊,教师在幼儿后面移动电筒的灯光。请幼儿观察地面上自己影子的变化,小熊影子的变化,再次发现灯光的移动与影子方位的变化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请幼儿与小熊跳舞后,师幼共同整理小结:
光照到物体,物体就有影子。灯光方位变化,影子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影子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灯光的变化紧紧相连的。知道影子和光的关系后,接下来教师就带领幼儿到户外玩踩影子的游戏,再次体验、感知光和影子的关系。活动自然结束。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标完成情况:我结合幼儿好奇好问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生活经验,遵循《指南》 的目标,引导幼儿循序渐进,逐步探索和发现光和影子的关系。幼儿在游戏中了解了影子是在光的照射下产生的,并且移动物体或光线的位置影子也会发生位置变化。活动结束后大部分幼儿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关于影子的产生。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活动的重难点。
活动亮点:整个活动教师以游戏贯穿全局,以幼儿为主体动静交替。幼儿不仅从游戏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而且通过游戏,激发幼儿积极的探究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从而发现影子的秘密。教师在活动中给了幼儿较大的思考空间和观察时间,极大的满足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和游戏愿望。
不足之处:活动中,教师选用的电筒光线较窄,不能全部照到幼儿的身上导致幼儿的影子不是很清晰,小熊的数量也比较少,让想来和小熊跳舞的幼儿等待时间较长。在以后的活动中,教师将不断专研,实实在在的为幼儿考虑他们的需求,真正的做到“让孩子们将游戏进行到底”。
最后,感谢各位评委和老师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听我的说课,大家辛苦了!也请各位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上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